本文目录一览:
堪称是科幻电影史上里程碑式巨作,《黑客帝国》为何能获得如此称赞?
有很多人都非常喜欢《黑客帝国》系列的电影,这个系列的影片目前总共有三部,分别为《黑客帝国》、《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由沃卓斯基兄弟导演。这三部电影每一部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响,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它可以说是科幻电影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里程碑巨作了。《黑客帝国》获得如此赞誉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剧情,角色设定及演员选择还有就是带给人们的影响等。
一’、剧情。《黑客帝国》主要讲述了尼奥(年轻的网络黑客)发现了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是被一个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的故,名叫“矩阵”,最终他参与了一个黑客组织,一起对抗矩阵的故事。这个故事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细节的设定又去又烧脑,是一部为数不多的烧脑类的好电影,剧情看似离谱但又有所依据环环相扣,所以是一部非常好的片子。
二、角色设定完美,演员演绎到位。男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网络黑客,充满好奇心,充满斗志,又非常厉害,同时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平凡的人,其他人物的形象与他交相呼应,共同让这部剧非常丰满和立体化。尼奥的饰演者基努.里维斯也非常专业,他把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到位,以至于让很多人喜欢让了这部剧的主人公。
三、带给人们的巨大影响。一般这种烧脑片人们看过了,知道了剧情也就过去了,烧脑也是当时想不通,但是《黑客帝国》除了让人想不通还会给人非常多的启发, 例如弱小的力量也可以战胜“命运”以及虚拟和现实的碰撞等等,引发了观众更多的思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黑客帝国》中凌空旋转的效果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那段已经名垂影史的镜头叫做
子弹时间
什么是子弹时间?
自从《黑客帝国》上映后,“子弹时间”特技似乎成了它的一块招牌,无数影迷只要提起《黑客帝国》,就一定会说到“子弹时间”。而且,该特技后来也是被模仿得最多的银幕特技之一,无数的广告和电影、电视中都对它进行了模仿,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霹雳娇娃》、《怪物史莱克》、《恐怖电影》等,除了《怪物史莱克》中学得比较有意思外,其他的多为东施效颦之作。
他们拍摄“子弹时间”镜头时,是以120架照相机精确地摆放在一条由电脑追踪系统设定的路线上,然后让这些相机的快门按照电脑预先编程好的顺序和时间间隔开始拍照,然后把各个角度拍得的照片全部扫描进电脑,由电脑对相邻两张照片之间的差异进行虚拟修补,这样就能获得360度镜头下拍摄对象的连贯、顺滑的动作,最后再由电脑将该连贯的动态图象与背景融合,才有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令人拍案叫绝的新奇镜头。
跪求电影《黑客帝国》特技鉴赏论文!
《黑客帝国》第二集说的是:本来控制人类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母体”(Matrix)反过来被人入侵,他们锁定了入侵者的方位——隐藏在地球核心附近的人类最后一座城市———锡安。“母体”智能系统要做的就是深入地核将入侵者彻底摧毁。人类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黑客尼奥身上,因为只有他可以自如地穿梭于“母体”的各个房间。而在上集中尼奥的死对头特工史密斯也更加厉害——他可以将自己变成病毒一样扩散。
《黑客帝国》导演沃卓斯基兄弟是玩弄技术的高手,第一集中出现了后来被众多电影模仿的“子弹时间”;而第二集《重装上阵》中,沃卓斯基兄弟想像力又更上一层楼。在一段被称为“恶斗”的高潮打斗戏中,尼奥将与数百个史密斯较量。数百个史密斯里只有一个是真人,几近完美的特技逼真得甚至能让假史密斯们的脸部表情、头发走向都各不相同!
“子弹时间”
现在被人津津乐道的“子弹时间”的那些经典场景(尼奥全身后仰躲避子弹、崔妮蒂凭空跃起视角360度旋转的镜头),虽然出现在画面上的演员只有二三个,时间也只有短短几秒,但为了拍这个镜头从前期筹备到后期电脑处理却花了几个月的时间。
所谓“子弹时间”是指,被拍摄人物几乎静止的同时,摄像机以其为轴心在周围飞快地旋转。这段镜头实际上动用了多架摄像机,然后输入电脑加工处理,最后再加上子弹飞行的动画。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子弹时间”的画面如此酷眩,《黑客帝国》的特效总监加伊塔所采用的却是100多年前摄影术刚出现时的技术。
在19世纪中期,银版照相法发明之后不久,一个名叫拉塞达特的地图制作者大胆革新,将照相机绑在风筝上,然后让它们飞过巴黎上空,从不同角度对地面进行拍摄,再通过一系列运算将这些平面图像转换为立体的地形图,这一方法后来被称为“照相测量法”。
加伊塔将此技术进一步发展后,用于《黑客帝国》中——被拍摄的场景周围环绕着122台静止不动的摄像机,模仿一个可以任意速度运动的摄像机。但由于摄像机是环绕摆设,一台摄像机很容易被其他摄像机拍到。所以,他们还需要用计算机产生虚拟场景,以便在后期制作过程中将这些摄像机的图像去掉。
“恶斗”更上一层楼
的确,制作“恶斗”
一段戏,又比“子弹时间”要难了许多。“恶斗”这场戏描述的是尼奥和特工史密斯来到院子中,两人先交谈数句,话不投机随即开打。由于尼奥如今功夫大增,特工史密斯眼见就要败下阵来,急忙摇身一变,变出数百个替身和尼奥对打。如果说《黑客帝国》第一集中的打斗场面是一场“功夫奏鸣曲”的话,那么“恶斗”这段戏可说是“交响曲”了。当尼奥和特工史密斯走进院子的时候,他们是真正的演员。但是开打之后,画面中的每个人和每样东西都是计算机合成的。甚至包括镜头运动——镜头以难以置信的每小时200英里的高速运动——这种高速度,足以将任何真正的摄像机四分五裂。
将真实物体“搬”进虚拟世界的第一步,就是对画面中出现的每一样东西进行精确测量。而要转换一座小规模的城市街区,CG艺术家们就必须先找到每一座建筑的建筑蓝图,然后将其转换成线框结构。特效小组的工作方法和以往相比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尽可能多地将真实环境数据输入电脑,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基于图像转换”。
为了表现尼奥和100多个特工史密斯徒手对打的场面,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进行后期制作。现在,特效设计师们开始往替身演员的头上“粘贴”数字合成的面部图像。当两位演员坐在舞台上表演,周围5架Sony数字摄像机对他们进行拍摄,摄像机的采样精度高得惊人——每秒的数据流量达到1G!所有数据都不经压缩完全保存到一台顶级计算机的超大容量硬盘中。
就这样,特工史密斯和尼奥的一系列面部表情——每一块面部肌肉、皮肤的运动都忠实记录了下来。对于导演来说,这就意味着一旦某个场景被捕捉了下来,摄影师就可以任意运动虚拟摄像机,以任何角度,各种机位拍下演员的表演——或者将镜头推近拍演员的特写,或者将镜头后拉拍全景,随心所欲。
铁杆影迷们将来一定会在DVD上反复播放这段场景,但就算他们狂摁暂停键,也不会看出任何破绽。尼奥和特工史密斯由数字合成的面部,经得起最挑剔的影迷检查,而数字合成的建筑背景,看上去老旧肮脏,也和真正的城市没什么两样。这就是“虚拟电影术”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