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伊朗有什么无人机?为什么伊朗无人机技术比俄罗斯好?
2010年2月,伊朗官方新闻机构报道该国的两种无人机刚刚投入生产,这两种无人机分别为:侦察型的“先兆(Nazir)”和轰炸型“雷鸣(Ra’ad)”无人飞行器。该报道还称伊朗在2009年6月对一种可躲避雷达攻击无人飞行器进行了测试,报道称被测试的无人机为七分之一比例模型,并且即将生产全尺寸版本。伊朗还宣称他们已于2009年3月开始筹建可大规模生产无人机的工厂,建成后,该工厂将生产包括无人直升飞行器在内的各类无人飞行器。
根据伊朗出版的《2009年UAS年鉴》,一个由3名伊斯兰革命卫队(IRGC)成员组成的研发小组在1984年曾向Pasdran的指挥官演示了无人机的运用价值;显然,经历了海巴尔山口之战后,伊朗军方对拥有及时的战场监视能力越来越重视。据推测,推动伊朗进行无人机研发的一大因素是常规空中侦察平台不断老化且所处战场环境越来越恶化。而向伊斯兰革命卫队成员征求意见则表明,当前的伊朗政府更多的依赖该军事组织而非其正规军,因此其所提供的建议或许并非特别的准确。
伊朗在1984年7月首次使用无人机,无人机提供了清晰度惊人的战场图像和实时情报。实际上,该无人机只是一架简单的无线电遥控飞机,其上安装有一部长焦镜头(135毫米)的瑞典哈苏照相机,该机以50米的高度飞过伊拉克的阵地。当伊朗的指挥官看到返回照片上的大范围伊拉克阵地要塞时,取消了可能成为自杀性进攻的作战计划。后来,伊朗使用飞得更高的无人机拍摄垂直或倾斜侦察照片,这些照片对其进攻行动帮助巨大(如伊朗在1985年3月、1986年2月和1987年1月的进攻作战)。伊朗还以同样的无人机为平台,研发了能发射火箭的攻击无人机并投入实战,如“候鸟或莫哈杰(Mohajer)-1”(可挂载6枚RPG火箭弹),从一幅照片中可以看到该机采用了引擎后后置的双尾撑机体设计,下设三个挂载点。该机的作战半径约为30千米。
在伊斯兰革命卫队研发出第一批战时无人机后,无人机研发项目被转移到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所属的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该公司的第一架无人机为“奋进-1(Talash-1)”,在后来的两伊战争中成功地用于侦察任务。“奋进-2”(也称“靶标(Hadaf)3000”)是一种无人靶机。
圣城航空工业公司的“候鸟-2”无人机为早期“候鸟”无人机(航速180千米/小时,任务半径50千米)的增强型,其性能参数为:翼展3.80米,机身长2.91米,最大起飞重量85千克,续航时间1.5小时(任务半径69千米,速度2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3353米)。“候鸟-2”也采用了双尾撑后推式机身设计,该机首次亮相于2005年,较之前面的“候鸟”飞行器,该机除性能有提升外,还拥有全新的可旋转照相机舱。
“候鸟-3”无人飞行器(也称“蓝鸟(Dorna)”)是一种全天候监视/侦察无人机,与以色列的“先锋(Pioneer)”无人飞行器类似,其任务半径为100千米,航速与“候鸟-2”相同。“候鸟-4”(也称Hodhod,带头巾的鸟)是一种双尾撑结构侦察/监视无人机,续航时间5至7小时,任务半径150千米,航速与早期型号相同;动力由一台38马力发动机(“候鸟-2”和“候鸟-3”采用的是25马力发动机);最大弹射重量为175千克,实用升限5486米。
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的喷气式无人飞行器为“候鸟-5”,该公司还推出了“猎人(Shekarchi)”无人机,该机同以色列的“哈比(Harpy)”反雷达无人机非常相似(以色列曾向中国提供“哈比(Harpy)”无人机,而中国则是伊朗最大的武器提供国)。此外,圣城航空工业公司公司还生产一种手持发射无人机。
除圣城航空工业(Qods)公司外,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IAMI)也进行无人飞行器的研发生产。该公司生产的大型“阿巴比(Ababil,意为‘神秘鸟’)”无人飞行器。
据报道,1997年10月,公司试飞了短程的“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并在1999年3月正式对外公布。“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采用了改进的飞行控制系统,可能是2000年对外公布的“阿巴比S”监视无人机的原型。
“阿巴比T”攻击无人飞行器集成了一枚45千克重弹头,其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双尾结构(另两种型号均为单尾设计);此外,该机采用了鸭翼式气动布局,主翼为无尖窄三角翼;动力为后置式螺桨推进器。“阿巴比”无人飞行器可在远离地面控制站180千米的空域执行任务,也可按照预先设定的侦察路线飞行;采用GPS/惯性制导。每套“阿巴比”无人系统由两家飞行器、1具弹射器和1辆地面控制车构成。2005年对外展出的“阿巴比”无人飞行器在机首配置了透明的照相机整流罩。根据伊朗报纸的报道,2006年3月至2007年3月间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共生产58架“阿巴比”无人飞行器。“阿巴比S”/“阿巴比II”无人飞行器的其性能参数为:翼展3.25米,机身长2.88米,最大起飞重量83千克(负载40千克);续航时间1.5小时(巡航速度370千米/小时);任务半径120千米,实用升限3048米。
“阿巴比T”攻击无人飞行器的主要使用者为黎巴嫩真主党,并重新命名为以“米尔萨德(Mirsad)-1”无人飞行器。2004年11月7日,一架“阿巴比”飞行器降落在以色列的地中海沿岸;2005年4月,另一架“阿巴比”飞行器深入以色列领空30千米,并在被拦截前逃离。在第一次侵入以方领空事件中,“阿巴比”飞行器采取了低空飞行方式(高度低于90米),躲过了雷达探测。根据联合国军售记录,伊朗曾在2004年向黎巴嫩(可能是黎巴嫩真主党)提供8架“阿巴比”攻击型无人机。黎巴嫩真主党掌握的“米尔萨德”无人飞行器在分别在2004年11月7日和2006年8月7日被击落(可能还有其他未报道的记录)。
2009年,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开始研发喷气式“阿巴比”无人机和手持发射的无人机。其中,该喷气无人机名为“阿巴比-喷气”或“Hadaf-1”,该机主要基于来自中国的C802导弹发动机改制的“黎明(Toloue)”小型发动机制造,设计最大速度约为700千米/小时。
此外,伊朗飞机制造工业公司还公布三种手持发射的小型无人机:“阿巴比A”、“阿巴比B”和“阿巴比C”。这些机型采用电力驱动,其性能参数为:续航时间30分钟,航程15千米(“阿巴比A”为10千米),最大航速60千米/小时;最大起飞重量6.5千克(其中“阿巴比A”负载1千克,另外两个型号负载为1.5千克)。
在小尺寸无人机研制方面,法拉亚洲科技公司(Faraz Asia Technologies Company)还提供了一种可放置于背包的手持发射无人机:“法拉(Faraz)-2”。该机采用了高单翼、螺桨推进器及引擎前置的配置。其续航时间为30分钟,视频传输距离10千米。
2009年,伊朗国防部副部长阿玛德·瓦希迪宣布即将研发一种1000千米航程的无人飞行器,这也是伊朗首次计划此类高级无人飞行器研究的研发。
除前述无人机外,伊斯兰革命卫队还宣称他们拥有三架几乎完好无损的美国和英国无人飞行器,并打算对其进行逆向工程研究。这三架无人机中目前至少可以确定两架:美国的RQ-7“暗影(Shadow)”无人机(于2008年7月4日坠落)和以色列的“赫尔墨斯(Hermes)”450无人机(于2008年8月25日坠落)。
尽管伊朗在其防务装备展上展出了大量的无人机,但很难让人相信这些无人机已经大规模服役。前面介绍的型号也大多只是一些样机。
2007年,伊朗同意向委内瑞拉提供大约12架“阿巴比”和“候鸟-4”无人飞行器飞行器;这些无人机还有可能将由委内瑞拉进行许可生产。
伊朗无人机,在战火中淬炼成长:伊朗开始研制无人机,始于本世纪初,伊朗最早的无人机技术来自于从俄罗斯进口的老式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属于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物,技术水平较低,以小展弦比飞航式布局为主,电子技术水平非常落后,技术相当简陋。然而此时的中东,已经成为世界新型无人机试验和较量的主战场,以美军为首的新型无人机部队在中东地区极为活跃,侦察、监视、通信中继、定点清除,几乎无所不能,甚至经常潜入伊朗以及其邻国,执行各种秘密渗透侦察任务。无人机在中东的活跃,不但让伊朗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而且也使伊朗充分认识到无人机作为一种全新技术兵器的重要性,伊朗下决心攻克无人机技术难关。伊朗先从技术较为简单的中小型无人机做起,在2008~2010年左右,在伊朗阅兵式上,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中小型无人机层出不穷,但其中大多数都属于原理样机,最终没有定型量产;而在2011年,以美国最先进的隐身侦察无人机RQ-170被伊朗俘获为契机,伊朗开始模仿、学习美国的无人机技术,通过对RQ-170以及随后几年间搜集到的美军故障、坠毁无人机,伊朗获得了宝贵的无人机设计以及子系统相关技术,从模仿开始,逐步掌握了无人机的关键核心技术,在短短几年间,技术水平突飞猛进,推出了几款新型大中型侦察无人机。
伊朗人认为无人机研制出来就是拿来用的,很快便将新研发的无人机投入了邻国伊拉克、叙利亚等地的武装冲突中,执行侦察监视等任务。其中一款量产定型列装伊朗空军的侦察无人机叫做“莫哈杰”-4,它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上成功应用,为打击恐怖主义组织立下了汗马功劳,同时也使得该机型在实战中不断改进提升,也使得伊朗在其基础上研发出个头更大的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莫哈杰”-6。
“莫哈杰-6”无人机
世界黑客排名是怎样的?
世界黑客排名是:凯文·米特尼克、丹尼斯、李纳斯、沃兹尼亚克、汤普生、理查德、德拉浦。
1、凯文·米特尼克
他是第一个在美国联邦调查局"悬赏捉拿"海报上露面的黑客。15岁的米特尼克闯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机内,他和另外一些朋友翻遍了美国指向前苏联及其盟国的所有核弹头的数据资料,然后又悄无声息地溜了出来。
2、丹尼斯
丹尼斯·利奇, C语言之父,Unix之父。生于1941年9月9日,哈佛大学数学博士。Dennis M. Ritchie 担任朗讯科技公司贝尔实验室下属的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系统软件研究部的主任一职。1978年布瑞恩W. Kernighan和Dennis M. Ritchie出版了名著《C程序设计语言》,此书已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C语言方面十分权威的教材之一。
3、李纳斯
李纳斯,一个21岁的芬兰大学生,在学生宿舍里写了一个操作系统的内核--Linux,然后公布于众,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程序员为之增补、修改和传播,短短几年就拥有了1000多万的用户,成为了地球上成长最快的软件。李纳斯·托沃兹,当今世界最著名的电脑程序员、黑客。Linux内核的发明人及该计划的合作者。
4、肯·汤普生
Unix之父,Unix这个操作系统的诞生,并不是为了把它推向市场,甚至不是为了让更多人使用,而仅仅是作者为了便于自己使用,而且初衷是为了自己更方便地玩游戏。连Unix这个别扭的名字,也是对早期一个名为Multics操作系统开玩笑的称呼。在后来的获奖答谢中,作者之一的丹尼斯·里奇坦然说:"我们的目的是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工作环境,当然也希望大家都能喜欢它"
相距遥远的伊朗与英国为啥有仇?
从地理位置上看,伊朗与英国相距甚远,直线距离也要在5000公里以上。那么,这两个根本就不搭界的国家是怎么结下的仇?而且给人的感觉它们之间的仇恨是乎不亚于美国。
多年来,两国始终是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大小摩擦基本不断。2007年伊朗以涉嫌越界为名扣留了十几名的英国海军士兵;2011年11月,伊朗国内示威者冲击了英国大使馆;2019年7月,伊朗扣押了英国油轮;最近英国又爆出伊朗黑客似乎窃取了有关新冠病毒的研发数据。而且在“伊核”和制裁伊朗的问题上,英国坚定地站在美国一边。
说起来,伊朗与英国的仇恨与志在饮马印度洋的沙俄还有一定的关系。由于19世纪沙俄强势扩张,数次入侵伊朗。伊朗不得不求助于英国。
于是,在1801年,英国与伊朗签署了只要伊朗答应不允许其他国家通过伊朗攻击印度,英国就为伊朗提供必要的军事保护和资金援助的条约。然而,1804年第一次俄伊战争爆发,伊朗根本不是沙俄的对手,而英国人却没有履约,不光作壁上观,见死不救,还暗与俄国勾结,从中渔利。伊朗吃了哑巴亏,也不敢作声。
在沙俄的支持下,伊朗向东抢占今天的阿富汗地区。因为在英国看来,这威胁了印度殖民地的安全,英国以武力逼迫伊朗退兵。而此时的沙俄也不敢公开支持伊朗,伊朗无奈把兵撒了回来。
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大获全胜的英法联军顺带收拾了伊朗,要求伊朗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英国和沙俄基本是殖民了伊朗。狡黠的英国威逼利诱等手段,迫使伊朗接受了条件苛刻的贷款,并以此掌控了伊朗不少要害部门,伊朗几乎被英、俄分割。
此时的伊朗有识之士开始反对英俄的殖民统治,并寻求德国的支持。国内革命此起彼伏,立足赶走国外势力。1909年,英、俄两国竟然联合起来军事干涉,企图继续殖民伊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第二年,英国和沙俄还达成了“君士坦丁堡协定”,意在战后瓜分伊朗。
结果他们并没有如愿,在1917年11月,英俄联军正在伊朗境内与奥斯曼土耳其作战时,俄国内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俄与德国媾和后退出了一战。这样英国军队抢占了伊朗北部原属沙俄的地盘,英国把手伸到了南高加索。
英国的行径遭到了伊朗人民的强烈反对,要求英国军队撤离伊朗,停止不平等协定。碍于国际舆论,英国答应了一些条件,但拒不撤军。而1918年10月,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退出伊朗,英国再无继续在伊朗驻军的借口。但狡猾的英国人与亲英的伊朗首相订立了“德黑兰协定”,于是,英国的军事、财政顾问团仍在伊朗,还为伊朗修起了铁路。如此变脸后,实际上是英国独家占有了伊朗的利益。
因此,英国更加蛮横,百般阻挠伊朗出席1919年的“巴黎和会”,导致伊朗反英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王与反英势力一起推翻亲英内阁,新成立的中立派内阁废除所有英伊协定。为此,英国准备以武力推翻中立派内阁。派出的是伊朗最精锐的哥萨克师近卫团。而这个哥萨克师近卫团的团长是与英国关系十分密切的上校礼萨·汗,而且这团中有很多英国军事顾问。
1921年2月,在英国主使下,这个团推翻了伊朗国王,新的亲英首相上台,而团长礼萨·汗被任命为伊朗武装力量最高领导人。
然而,礼萨·汗是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暂时的讨好英国是为了寻找夺权的好时机。没多久,礼萨·汗赶走了亲英首相,自己当上了首相并兼任伊朗武装部队总司令、陆军大臣等要职,成为伊朗的实际掌权人。他上台首先赶走了英国驻军。
礼萨·汗的时机选得恰到好处,因为当时的苏俄正在伊朗北部鼓动“吉朗共和国”独立,这涉及英国利益。这样英国没法立刻与礼萨·汗闹掰,不得不与伊朗合作,逼退苏俄以保护自己的利益。
1925年,礼萨·汗逼近国王退位,自己坐上了王位,建立了巴列维王朝。并在英国和苏俄之间玩起了平衡之术,还想利用第三国制衡英、苏。这让英国大为恼火,于是,开始鼓捣伊朗南部分裂势力独立,并暗中支持叛乱武装。礼萨·汗不仅强势镇压,还夺回英国控制的海关,废除了英国的的一些特权。
礼萨·汗为了制衡英、苏两国,和一战后再度崛起的德国拉上了关系,获得了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帮助。可是这一次礼萨·汗站错了队,纳粹德国的所作所为让美、苏等国警觉起来,所以,不可避免地伊朗也跟着吃了锅烙。
1939年9月,二战打响,伊朗宣布中立。但国内还有不少德国顾问和侨民。1941年后苏德战争爆发,英国借此报复伊朗,捅鼓苏联出兵收拾伊朗。苏联并没有态度,只和英国一起要求伊朗驱逐国内的德国人。礼萨·汗刚开始以“中立”为借口拒绝,但随着形势发展,不得不把德国人驱离。
可是为时已晚。苏联和英国的军队从南北攻入伊朗,击溃了伊朗武装。英国逼迫礼萨·汗退位,太子巴列维继位。下台的礼萨·汗被英国放逐两次,最终死于南非。
如此伊朗和英国结下了梁子。虽然礼萨·汗独裁统治伊朗多年,但这是伊朗内部的事,而英国侵略伊朗、国王被放逐而死,是伊朗民众无法接受的,于是,把这个仇就算结下了。
二战期间,英、苏重返伊朗后,为染指伊朗、保护中东的利益和制衡英、苏,美国也派兵驻进伊朗。这为想要摆脱英国在伊朗巧取豪夺的巴列维王室提供了机会,随即美国表示确保伊朗的主权和独立性,这样巴列维王朝就投到了美国的怀抱。
二战后,英国走向没落,但仍不甘心,又重操旧业,继续扶持分裂势力,想以此维护自己的利益。这样一来,等于把伊朗推向美国,而与英国更加疏远。1946年,“伊朗危机”结束后,英、美、苏三国驻军先后撤离了伊朗。
1951年,伊朗实施石油国有化,英国却把着石油公司的经营权不放,迫于国际舆论压力和英国在国际法院的败诉,于1952年伊朗终于拿回了石油公司的经营权。
此后伊朗和英国几乎再无往来。但1979年伊朗巴列维王室被推翻,并与美国断交后,伊朗成为了大多数西方国家的众矢之的。所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英国对伊朗品头品足、说三道四,大国情结溢于言表,对此,伊朗当然十分愤怒,新仇老恨涌上心头,所以常常是以牙还牙,使两国事端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