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你知道的觉得经典科幻电影有哪些?
一、盗梦空间
短评:一部关于梦境的“烧脑电影”,一部开启你想象力的电影,你会惊叹于大神诺兰的奇思妙想,然后不由自主的感叹: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啊!
二、星际穿越
短评:又是大神诺兰的一部关于时空穿越的“烧脑电影”。人类在宇宙面前是那么渺小,如一粒尘埃;生命在宇宙里是那么的短暂,不过一瞬;人类在宇宙面前是那么无知与无助,如一只蝼蚁;但,我们有理想,有勇气,所以即便我们渺小如尘埃、生命短暂如蝶、无知脆弱如蚁,我们还是敢于义无反顾地去探索未知,因为我们有爱,拯救人类的正是爱!
三、黑客帝国系列
短评:《黑客帝国》系列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我们都是被榨取、被控制的个体,我们以为的现实都是系统创造的梦境。人类从形成社会以来,就一直在不断强化对所有个体的控制。这个控制系统,就是矩阵。这个矩阵不需要AI之类的技术,而是根植于人的思想之中。
大家认为哪些科幻电影令人惊叹?
我觉得令人惊叹的科幻电影有很多,印象深的有两部。
第三类接触:
1977年上映,由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导演,没有鼓着眼睛的外星怪物,没有飞碟上的解剖实验,没有人类与外星人的激光大战,《第三类接触》描写了一段平和的、充满善意的与外星人交流的故事,而且交流的方式用的是以数学信号方式发送的音乐--两种宇宙通用的语言。而这个段落中出现的发光的外星飞船对于影片拍摄的那个年代(1970年代)来说已经相当复杂先进了。这部片子的过人之处在于,它让你去想象去发现、去探寻究竟,去充满渴望的找寻争相。
火星任务
导演布莱恩·德·帕尔玛,本片于2000年上映。如果看过上一部关于火星的电影,你还不过瘾,那建议你在看本片。这是一部反映探索火星的科幻片。
它讲述了人类首次载人火星探测计划突然遭遇神秘的事故,一支救援队出发前去救援、调查事故;当他们历经艰险到达火星后,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是远古火星人留下的遗迹;他们解开了火星人遗迹的秘密,进入遗迹内部,发现火星人原来是地球生命的始祖;最后,一位航天员乘坐火星人的飞船飞往了遥远的星系,其余的航天员返回了地球。本片除了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外,影片还着力刻画宇航员的生活。
怎么写电影评论文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的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黑客帝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把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