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哪里有blog 这是什么啊
首先博客(Blog)不是一个技术名词,因此不要以为它很难懂,其实它很简单。
“博客”是英文Blog的发音+“客”组成的,这个中文词语实际上是指:写blog的人,就和“黑客”这个词有点类似。
什么是Blog?
Blog是weblog的简写,这个单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是“log”,即——日记/日志,每天记录的都算是日记/志,是以时间为顺序,记录下东西,包括我们所写的任何东西;第二是“web”(网页),所以Weblog就是以网页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记录、显示和发布自己所写的任何东西,因此可以说它是日记形式的个主网页,人们可以彼此分享自己的经验、想法、感受等。
做一个Blog很难吗?
做一个Blog,或者称写Blog,可以非常非常简单。一般可以到很多网站上去申请一个免费的账号,然后在该网站提供的界面中写上你自己要写的东西就可以了,不用自己去设计、制作。
哪里可以申请Blog的帐号?
网上提供Blog服务的网站非常非常多,包括msn, 163.com, sina等门户网站,也有专门提供blog服务的网站,如bokee.com, blogcn.com等等,各自的服务内容都差不多,主要的差别是访问速度,其中最差的是blogcn.com的,出了名的慢,推荐用msn的,全球最大的中文blog网站,可以到spaces.msn.com去申请。
什么是黑客.红客.博客
黑客:
Jargon File中对“黑客”一词给出了很多个定义,大部分定义都涉及高超的编程技术,强烈的解决问题和克服限制的欲望。如果你想知道如何成为一名黑客,那么好,只有两方面是重要的
闪客:
所谓“闪”就是指Flash(英文单词本意是指闪光、闪现),而“客”则是指从事某事的人,那么,闪客就是指做Flash的人。所谓“闪客”,也指经常使用flash的人。“闪客”这个词源起于“闪客帝国”个人网站。1999年正要开始建设,但是名字还没有想好。在回声资讯的“Flash论坛”上,有一天有人无意中说出一“闪客”,这个立刻击中了边城浪子。于是,“闪客”就开始挂在他的嘴边,等到“闪客帝国”开通的时候,“闪客”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关于闪客,一位研究者这样描述:每当夜幕降临,他们选择了“闪光”,用一种叫Flash的软件,把隐藏在心里那些若隐若现的感觉做成动画,也许是段MTV,也许是段伤感的故事,也许仅仅是一个幽默。这些作品传播到网上,博得大家开怀一笑,或是赚取几滴眼泪。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博客:
WEBLOG是WEB LOG的缩写,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而BLOGGER(博客)则是写BLOG的人。
具体说来, 博客(BLOGGER)这个概念解释为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和张贴个人文章的人。
红客(redhacker) :
对网络和计算机稍微了解的人,一定还记得2001年5月那场轰动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战,而当时中国一方的“主力军”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客。在中国,红色有着特定的价值含义,正义、道德、进步、强大等等,那红客到底是什么? 红客是一种精神,他是趋于技术能力之前的。 他是一种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并热爱着计算机技术的都可称为红客。这是网上一位红客对自己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除了一味地强调爱国之外,与黑客、骇客在本质上并无区别。从它的名字也可以看出”redhacker”只不过在”hacker” 前面加了个”red”而已,那不就是红色的黑客吗,何必美其名曰红客呢。
酷客的功能比BT强大,设置比较多。类似于电驴(emule).他们都属于点对点传输工具,原理都是一样的。
酷客和BT与电驴的不同在于:
1、酷客集成了播放器,可以方便的边下载边播放,BT通常不可以,而电驴也需要借助一个特别的播放器才可以做到;
2、鼓励上传的机制更好,BT几乎没有鼓励上传的机制,而电驴的机制也不完善(电驴积分是记到计算机上的一个文件里面,而酷客是落实到用户名)。
可以说酷客是电驴的中国版本,特别为中国用户定制。
播客的英文名称为Podcast,中文译名尚未统一,但最多的是将其翻译为“播客”。它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播客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声音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 在播客天下,我们将播客简单地视为个人的网络广播。
“播客”与博客系出同门,2001年,Dave•Winer 在RSS2.0说明里增加了声音元素,之后,Winer的公司UserLand Software把这项功能内嵌到其博客软件中。目前几乎所有的Podcaster都是Blogger但如果认为“播客”只是博客的声音化,那就错了。“播客”用声音传达信息,它与码字的博客最大的不同在于,声音传达的信息更富有感情,更具个性。首先,对于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声音”永远是充满悬念的,你无法知道后面等待你的将会是什么,而阅读博客完全可以跳行,通读一篇几千字的博客文章也许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便知道了大概;其次,声音永远比文字更为丰满,比如形容喧闹的街市、自然的鸟鸣、人心的挣扎,甚至简单的一句“我爱你”,其中蕴含的信息又哪里是文字能够表达得了的呢;再次,播客也可以读文章,事实上没有文案的播客是不成熟的。但事实上,对于同样的内容,人们更习惯于用眼睛而不是耳朵来接收,如果只是为了做“播客”而把博客再读一遍,那不仅是重复劳动,而且是对受众的不尊重。
维客的原名为wiki(也译为维基),据说WikiWiki一词来源于夏威夷语的 “wee kee wee kee”,原意为“快点快点”。它其实是一种新技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也就是说,这是多人协作的写作工具。而参与创作的人,也被称为维客。
蓝客:
就是为别人做程序时在程序中做点“手脚”,然后通过这个“手脚”以“非管理员的身份”进入该网站并攻击网站,一般是清空用户的数据库或其它小动作;企图以帮助你“维护网站”的名义来收取或敲榨网站的“油水”。 目前天然码网站的部分程序可能就是请别人做的,“蓝客”就在中间使坏,我已发现“蓝客”清空了三次该网站的数据库。
冰客,不知道
该回答在4月6日 21:45由回答者修改过
除了黑客、博客还有什么客?都是什么意思?
网络”X客”大集合: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网络文化也开始走向了多样化、个性化,并逐渐影响到现实生活,并成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人群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延伸发展划分了多个特色群体,这里主要介绍“X客”群体,它包括了博客、维客、奇客、播客、闪客、摩客、黑客、红客、骇客、飞客、数字朋克、威客、秀客、拍客、搜客、游客等群体。你是哪种X客呢?或者对哪类X客感兴趣呢?就来看看以下的介绍吧:
博客:原名weblog,后简化为blog,台湾译为部落格,也有直译为网志的。公认是由Peter Merholz在1999年命名而成,blog简单说就是一个个人信息发布系统,文章按时间倒序排列,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频繁更新。它同日记不同的是,它是一个面向公众的个人媒体,它使得个人有了更多的机会面向大众,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blog还延伸发展了移动博客(Moblog)、图片博客(Fotolog)、群体博客(Group blog)等多种形式。
维客:原名wiki,通常译为维基,来源于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中文为“快点快点”的意思。wiki的概念始于1995年,当时在PUCC(Purdue University Computing Center)工作的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建立了一个叫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的工具,其目的是方便社群的交流,他也因此提出了wiki这一概念。Wiki 系统创造者的 Ward Cunningham,共同为 Wiki 下了定义:一群相互连接并可自由扩展的网页、一套用来储存与修改信息的超文本系统,所有的网页储存在一套数据库中,任何人透过具有表单功能的浏览器用户程序,皆可轻易加以编辑。wiki最大的特色就是协同创作、版本控制以及独有的语法规则。wiki通常用于知识管理系统、百科全书、使用手册等,目前最大的wiki系统是2001年开始运行的Wikimedia百科全书系统,可惜在国内被封,无法访问。
奇客:原名“Geek”,也有叫极客的。Geek也称原指那些性格古怪的人,或是在狂欢节进行奇怪表演的小丑。在PC革命初期,“奇客”开始衍伸为一般人对电脑黑客的贬称,他们具有极高的技术能力、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痴迷有时会达到不正常状态,将自己生活的大部份精力和时间都消耗在电脑和网络上。给大众普遍的印象是:架着厚厚圈圈眼境、头发凌乱或发型古怪、衣着老土古怪,性格偏执离群等。中文最接近的说法就是“发烧友”,但是比发烧友更富内涵……最近Geek的概念更加大众化,Geek通常指一些在业余时间沉迷在电脑网络上与人交往的人。不过我更认同Geek是电脑网络的狂热爱好者,但并不一定是电脑高手。其他比较认可的解释:ComputerGeek from The Jargon-The NewHacker’s Dictionary、ComputerGeek from FOLDOC、What is a geek? by omini。
典型网站:slashdot.org(英文)、solidot.org(中文)
播客:原名Podcast或Podcasting,这个词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构成的合成词,简单的说就是个人的网络广播。Podcast是数字广播技术的一种,初期借助一个叫iPodder的软件与一些便携播放器相结合而实现。播客录制的是网络广播或类似的网络声讯节目,网友可将网上的广播节目下载到自己的iPod、MP3播放器中随身收听,不必端坐电脑前,也不必实时收听,享受随时随地的自由。更有意义的是,你还可以自己制作音频节目,并将其上传到网上与他人分享。播客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播客于2004年下半年开始流行,如今发展迅速,而且也扩展到视频节目的录制。
典型网站-国外:Podcast、odeo、last.fm,国内:土豆、菠萝网
闪客:国产词,来源于Flash,Flash的中文正有“闪”的意思,同时也对应传统静态图片有闪亮动人的意思,因此制作flash的高手就被称为闪客。其实“闪客”这个词源于“闪客帝国”个人网站。1999年正要开始建设,但是名字还没有想好。在回声资讯的“Flash论坛”上,有一天有人无意中说出一“闪客”,这个立刻击中了边城浪子。于是,“闪客”就开始挂在他的嘴边,等到“闪客帝国”开通的时候,“闪客”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
摩客:原名Flash mobs,音译为摩客,也称作快闪暴走族。这个词来源于两个词:一个是Flash crowd,指一群人为一个目的,同时进入一个网站;另一个是Smart mob,指一群有相同见解的人,利用先进科技,例如:互联网、手机等,在无领袖下组织集会。快闪暴走族源于2003年5月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人们仅仅知道它最初的组织者名叫比尔(Bill),他自诩是一名”社会工作者”。比尔为组织活动专门成立了一个叫“Mob Project(快闪计划)”小组。“快闪计划”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参加者应当了解一些人已接受了邀请。没有网站会对活动提供专门的信息,更不会在任何当地报纸上发布任何广告–他们只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相互进行邀请,同为虚拟世界的朋友,几乎没有人在现实生活中会相互熟知。从2003年5月开始,这股无厘头式的“快闪暴走族”(flash mobs)风潮从纽约开始,迅速横扫世界各大都市。纽约、伦敦、阿姆斯特丹、柏林、奥斯陆、堪萨斯城、西雅图到亚洲的新加坡、香港、台北,那些原本躲藏在电脑背后互不相识的年轻男女,瞬间聚集在一起兴致勃勃地到麦当劳跳芭蕾舞、到家俱店里坐沙发、在购物中心忽然鼓掌起哄……,然后又迅速散去。来如风,去如雨,令旁观者一头雾水,完全摸不着头脑。目前我对这个最感兴趣,可是国内似乎缺乏爱好者和相应的环境。
黑客:原名Hacker,意为“劈,砍”,引申为“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工作”。在早期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俚语中,“黑客”则有“恶作剧”之意,尤指手法巧妙、技术高明的恶作剧。黑客具有高超的编程技术,强烈的解决问题和克服限制的欲望。黑客大都是程序员,他们对于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有着深刻的认识,乐于探索操作系统的奥秘且善于通过探索了解系统中的漏洞及其原因所在,他们遵守这样一条准则:”Never damage any system”(永不破坏任何系统)。他们近乎疯狂的钻研更深的电脑系统知识并乐于与他人共享成果,他们一度是电脑发展史上的英雄,为推动计算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后来,出现了一群新的电脑高手,他们以****和进入别人的系统作为目的,被人们称作”cracker”。渐渐的,大家都混淆了这两个词的含义,而中文在翻译时,把两者都译成了黑客(有点邪恶),于是大家将错就错,就将在网络上利用任何技术危害他人的人称为”黑客”,包括一些利用别人做好的现成工具来攻击和进入他人系统的人,虽然真正的黑客绝对看不起这些玩工具的”小黑客”。
骇客:原名cracker。有些黑客逾越尺度,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去做出有损他人权益的事情,我们就称这种人为骇客(Cracker)。骇客通常利用网络漏洞破坏网络,他们往往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如用暴力法****口令),他们也具备广泛的电脑知识,但与黑客不同的是他们以破坏为目的。
红客:redhacker,国产词,是指比较爱国的黑客一族。2001年5月那场轰动全球的中美黑客大战,而当时中国一方的“主力军”就是名噪一时的红客。红客是一种精神,它是一种热爱祖国、坚持正义、开拓进取的精神。所以只要具备这种精神并热爱着计算机技术的都可称为红客。红客通常会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去维护国内网络的安全,并对外来的进攻进行还击。
飞客:又称电话飞客,英文名为Phreaking。是一群采用最古老的网络入侵技术盗用电话线路的人。他们是现今电脑黑客心目中病毒入侵的始祖。在他们的定义中,飞客就是对贝尔(Bell)电话系统的运作比贝尔公司的职员还清楚的电话爱好者。如今飞客依然存在,但飞客的叫法却很少提及了。
数字朋克: 也称电脑朋克,原名为Cyberpunk。首先了解一下朋克的来源,70年代末,一代青年崛起了,他们不满现实,意图反抗。但他们不再试图推翻什么、建立什么,而是寻求个体的独立、嘲弄统治者、嘲弄整个制度。于是摇滚乐诞生了一个新的流派――朋克(Punk)。到了70年代末期,新的作家群体也出现了,他们和摇滚乐的回归有极为相似的背景和动机。这些作家把目光投向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科学: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网络、生物工程等等,形成了独特的科幻文学流派数字朋克。Cyberpunk一词最早出现在布鲁斯•贝斯克1983年11月发表于科幻杂志《Amazing》上的短篇小说《Cyberpunk》。直到1984年12月30日,《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的编辑加德纳•多佐伊斯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回顾性的文章《新的热点作家》,才将这一类作品称为“Cyberpunk”。一般认为,Cyberpunk一词由表示“控制论(Cybernetics)”的Cyber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Punk组合而成。这个词覆盖的范围不仅在于计算机领域,还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生物工程等,统称为数字朋克。黑客帝国就是典型数字朋克的代表。
在数字朋克作家看来,总存在一个系统在统治民众的生活,这种系统总是依靠某种特定的技术来实现统治,如通过洗脑、假肢、克隆、遗传工程等方式,这种技术会扩展人机合体。人成为机器的一部分,这便是Cyber的含义。在任何文化体系中,总有一些人生活在社会边缘。如罪犯、流浪汉、梦想家或只是单纯寻求兴趣爱好的人。数字朋克作品关注这些人,通常显示他们是如何把系统的那种统治技术变成他们自己的工具,这便是Punk的含义。这提醒我们,在关注数字朋克中计算机/网络的内容时,不能忘记这些作品中具有“Punk”精神的一面。这不是计算机领域的英雄史诗,这是平民的、个人主义的、玩世不恭的个人体验。
随着时间的演变,电脑朋客通常指那些着迷于电脑的反文化分子。他们喜欢在电脑上制造小型,有时则是大型的恶作剧,借此锻炼自己的对抗技能,以示对流行秩序的反抗。一些黑客喜欢把自己叫做“电脑朋克”,但像“黑客”本身一样,“电脑朋客”今天也越来越多地被等同于电脑罪犯了(注意:从中文意义上来讲电脑朋克和数字朋克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通常电脑朋克是指电脑犯罪,数字朋克指的是一种文化,多用于科幻作品中)。
威客:最近涌现的一个词语,意思指能够让智慧体现价值的人,英文名取为witkey(wit智慧 key钥匙)。简单的说,威客就是“我帮人人,人人帮我”,只不过这个“帮助”分为有偿的和无偿的两种类型。威客网站就是给大家一个平台,让大家公开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让需要帮助的人了解到你及你可以提供的服务和帮助,同时也可以帮你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和麻烦的人,并获得他的帮助。 代表网站:新浪的爱问,百度的知道、小i、ideacool、时间财富网、yahoo的answers
秀客:指网页设计者,通过web页面来展示自己的人。
拍客:指通过手机、数码相机的拍摄来展现和制作网志的人。
代表网站:ZCOM拍客、Fzone
搜客:习惯使用网络搜寻各类信息、资讯、知识的人。
游客:论坛上没有登陆的人。
测客是什么?
互联网创造了越来越多的新词汇,比如博客,播客,闪客,黑客,红客......等等。2006年四月底,互联网上又突然出现了测客一词,测客同博客,播客,闪客,黑客,红客等一样,都是指有某些兴趣爱好或从事互联网相关工作的一群时尚的年轻一代。测客同博客更加的类似,博客习惯于在网上写日记,让朋友们来看来了解他/她,而测客喜欢在网上出一些题目,来测试朋友和身边的人,来了解朋友。简单而言,测客就是一类人,这些人喜欢在网上出题来考大家。
测客网站在哪里?
2006年四月底, 测客e族(test.egoov.com)网站正式推出,这个目前功能最为强大的自助式测试系统一下子就带来了互联网上测客的革命,受到广大测客的一致推崇,流量直线飙升,有越来越多的网友加入测客e族,体验着互联网带来的新奇和乐趣。
有关“博客”
免费申请最好的个人博客详细步骤:
首先到这里个页面申请:
这个博客是免费的,关键是博客内,没有烦心的广告,我一直在用。
然后到这里登录: 登录后,你会发现,第一件事情,是叫你选择模板,这时,你可以选择一个漂亮的模板,模板很多,你可以随时换,换时不丢失数据的。
其它的免费BLOG网站也多,但往往是有很多广告之类的,我就为你推荐这一个。
参考资料:
这里你也可以看看
博客
⒈什么是博客?
中文“博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Blog/Blogger。Blog,是Weblog的简称。Weblog,其实是Web 和Log的组合词。Web,指World Wide Web,当然是指互联网了;Log的原义则是“航海日志”,后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合在一起来理解,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或者简称“网络日志”。Blogger或Weblogger,是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虽然在大陆早些时候或者台湾等地,对此概念的译名不尽相同(有的称为“网志”,有的称之为“网录”等等),但目前已基本统一到“博客”一词上来。该词最早是在2002年8月8日由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来的。博客也好,网志也罢,仅仅是一种名称而已,它的本义还是逃不过Weblog的范围。只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博客”,既可用作名词Blogger或weblogger——指具有博客行为的一类人;也可以作动词用(相当于英文中的Weblog或blog),指博客采取的具有博客行为反映、是第三方可以用视觉感受到的行为,即博客们所撰写的Blog。因此,“他/她是一位博客,他/她天天在博客”及“博客博什么客?”在中文语法与逻辑上都是正确。只是不同场合的用法不同罢了。
Blog究竟是什么?说了半天,其实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Post)所构成,这些张贴的文章都按照年份和日期倒序排列。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从对其他网站的链接、评论,有关公司、个人瓜氲男挛牛�饺占恰⒄掌�⑹�琛⑸⑽模�踔量苹眯∷档姆⒈砘蛘盘�加小P矶郆logs只是记录着blog个人所见、所闻、所想,还有一些Blogs则是一群人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撰写这些Weblog或Blog的人就叫做Blogger或Blog writer。
博客存在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托管博客,无须自己注册域名、租用空间和编制网页,博客们只要去免费注册申请即可拥有自己的博客空间,是最“多快好省”的方式。如英文的、wordpress.com、中文的“博客中文站”()、及多种语言的博客室(blogates.com)等都提供这样的服务;二是自建独立网站的博客,有自己的域名、空间和页面风格,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方兴东建立的“博客中国”站();三是附属博客,将自己的博客作为某一个网站的一部分(如一个栏目、一个频道或者一个地址)。这三类之间可以演变,甚至可以兼得,一人拥有多种博客网站。
⒉博客与黑客的区别
博客一词的创始人方兴东先生对于博客与黑客的区别有这样一段论述:①博客与黑客一样,也是“知识工人”的一种类型(注:这里所说的黑客,是指像Linux社区成员那样的生产性而非破坏性黑客)。黑客的力量与其说来自于他本人作为“知识个体户”的智力,不如说来自于一种组织机制。而这种组织机制——开放性、自组织、自我优化,恰恰是由知识的充分共享——源代码的开放——来保证的。在这个意义上,黑客与其说是指人,不如说是指一种全新的知识的生产方式和交流方式。与黑客不一样的是,博客从一开始首先就是指一种网络交流方式——继Email、BBS、IM(即时通讯)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一种媒体形式——自媒体(we media,或者叫“个人媒体”)。换言之,仅从字面上讲,博客首先是指一群人,其次才是指某个人,首先是指“我们”,其次才是指“我”——通过多链接的、“序曲——导言”式的网络日志,使“我”成为“我们”,并让更多的人汇入到“我们”中来的“我”。知识共同体”是他们共同的血缘。在博客和黑客的世界里,借用邓恩的诗句来说,“没有人是孤岛”,每个人都是同一个大地的一部分。单个的博客不是一个自足的点,而是一个知识网络上的节点。相对而言,博客比黑客更明显地表现出“节点”的性质来。②与黑客相比,博客的知识门槛低得多。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之类迅速成长为一名博客——只要他有这个兴趣即可。博客的文本提供了不少信息,但博客本人往往可能不是作者(版权所有者),他所做的,可能仅仅是提供了一些链接而已。另外,博客的读者也可以加上自己的链接。因此,与传统媒体不一样,博客往往不是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自己,而是通过已有或潜在(有可能被其他人加上)的链接,把注意力引向一个个“他者”。最重要的是,博客通过把读者引向读者自己,让读者逐渐成为作者。从知识和信息的消费者变成提供者。
⒊博客的产生的背景及历史简介
理解了博客与黑客的区别,也就明白了博客的核心其实就是超文本语言的再现。这种理念甚至可以追溯到古代犹太人的一部法典《塔木德》。这是一种看起来多少有些奇怪的法典。表面上,它由正文与后人的注释两部分构成,但两部分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两部分互为正文和注释。而且,注释也是多层次的,包括对注释的注释,对注释的注释的注释……《塔木德》的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开放的文本而不是一本“只读文本”;原创者(立法者)与再创者(法律的解释者)只有先后之分,但在权威性上没有差别,从而也就没有严格的作者和读者的差别。正因为《塔木德》的所有读者(即所有的犹太居民)都参与了作品的创作(也就是修改和完善),使这样的一部法律在不断延伸的时间长河中不断优化、升级。
但如果仅凭这些就说《塔木德》的作者们是最早的博客,恐怕有点让人贻笑大方了。毕竟当时只知道什么叫“蜘蛛网”,呵呵。不过,它的理念是博客的理念没错。真正的互联网上最早的博客是谁,现在已无从考证了。不过,2000年,台湾阿坚发表的《网录:一种新内容形式的崛起》,是一篇比较早的系统介绍博客的文章,该文发表于2000年1月7日。时隔不久,国内门户之首的新浪也在“新浪科技”的业界新闻中,报道了博客现象,题为《直播网站和日志网站在美国盛行》,作者署名“少岩”。由此可以看出,当时Blog现象已经引起多方注意。同年发生的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想必大家都记得吧,它不仅以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悲剧灾难永载于史册,同时,它也直接推动了Blog的普及和发展,使Blog开始正式进入普通人的视野。在“9.11”事件发生后的几小时里,几乎所有的主要传统媒体网站都由于访问量过大而近乎瘫痪,这中间包括CNN、纽约时报和BBC重量级的媒体网站,而更加传统的电视媒体的报道内容却被很多人认为不够深入和全面。其实,互联网在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下并没有死,而是以其他方式或者在其他地方重生了,这就是Blog。其中最著名的几个Blog站点就是戴夫.温纳斯(Dave Winers)的Scripting News网站()和Slashdot和Fark站点。这些站点一改以往的反世俗的态度,空前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已经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相关信息。从目击者的亲笔描述到紧张的试图得到朋友和亲属状况的请求。其中最典型的是当数戴夫.温纳斯的Scripting News。这个原本主要是介绍技术界的一些动态的站点,在袭击发生的当时就担负起了传递最新消息的责任。整个9月11日早晨这里一直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最佳地点。仅9月11日当天,在Scripting News网站上,与“9.11事件”相关的消息有近100条,有从其他媒体上摘录的新闻和申明(布什定义这是一场恐怖主义战争),也有目击者的直接描述(两座塔都已经倒塌),还有在其他国家的人提供的当地的反应(驻日美军提高了戒备)和最新的照片。Scripting News甚至成为了传统站点的一些消息的来源,《纽约时报》也报道了Scripting News作为互联网上的代表反映了人们对于这场袭击的反应和关注。Winers事后第三天在网站上进行了一些解释:“在互联网上有更多的人能够描述一个故事。我们在得知新闻站点在突如其来的过度访问面前近乎瘫痪,并且也没有能够提供太多有价值的新闻。这时候,我们就立刻开始了在自己的站点上让更多的人贡献新闻同时让更多的人获得新闻。互联网没有死,事实上它才刚刚开始。”
和Scripting news相比,另一个blog的参与者则更加与其原来的“理念”相距甚远。以“这不是新闻,这是Fark”作为座右铭的“玩笑新闻”集散地Fark非常不情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新闻来源,但是事实上他们却成为了典型,证明了有多少人希望在网上获取和提供新闻。在“9.11”事件后的一天内一共有157条相关的消息。而在之后网站编辑德鲁.科蒂斯(Drew Curtis)发表的一个声明更加说明了他们的矛盾心态:“首先,一半的道歉。在过去的几天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如何平滑地把我们从一个调侃新闻的站点转型成一个真正的新闻站点。我们从来就没有认为我们需要这么做,但是‘9.11’事件后所有新闻站点都不幸倒下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担起这个‘作为新闻站点的’任务。第一次我意识到我们站点已经不是一个愚蠢的搞笑站点,而是在为人们提供真正资料的新闻站点。这种严格的新闻真实性真的从来没有(在这里)发生过。”
从此以后,Blog就成为了网上的热点,特别是在美国。2001年开始,国内的相关报道就更多一些。比如《数字财富》杂志在当年第26期,发表了魏戎同志编译自美国The Industry Standard《工业标准》杂志)的一篇由Nicholas G.Carr撰写的关于博客的文章,题为《可塑媒体》。但真正在国内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重视还是在2002年的夏秋之交,自以方兴东为代表的一代博客人建立“博客中国”网站并大力推广之后,博客这个全新的概念才真正在中国这块辽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中文的博客网站也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
⒋中文博客站
新浪博客:
简单Blog:
博客中国:
博客中文站:
中文Blog心得:
数字部落:
Hi!PDA:
新讯BLOG:
第三只眼看电信:
vivo的数位日志:
平民思考:
报客BLOGGER:
Bloggercn:
中国茶:
互联教育体系:
⒌关于博客的一些说法和比喻
我搜索了一下,对于博客的说法,网上有如下一些论调和比喻,列举出来,对大家理解博客是有好处的:
——博客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
——博客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
——博客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
——博客是信息时代的麦哲伦。
——博客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通过博客,让自己学到很多,让别人学到更多。
——博客代表着“新闻媒体3.0版”:旧媒体(old media)→ 新媒体(new media)→ 自媒体(we media)。
总之,博客是一个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快速演变中的互联网新应用。在《市场术语》中对博客的定义为: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Pyra创始人EvanWilliams认为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洁明了(Brevity)和个性化(Personality)。佩姬?努南的解释是:博客是每周7天,每天24时运转的言论网站,这种网站以其率真、野性、无保留、富于思想而奇怪的方式提供无拘无束的言论。其他说法还有:博客是一个“快捷易用的知识管理系统”(Dylan Tweney),博客是新型的“协同媒体”,博客是“不停息的网上旅程”,是“个人网上出版物(社区)”,是“网络中的信息雷达系统”,是“人工搜索引擎”,是“专家过滤器”,是“自组织网络生态”,是“草根记者”……
成为一名博客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要你原意,任何人都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成长为一名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