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气候门是什么东西呀
“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
“气候门”是2009年11月17日,由气象科学家主办的发布气候方面评论的“真实气候”网站,被一名IP地址在土耳其的黑客入侵,并上传了一张窃取自东英吉利大学气候研究小组的文件的照片。与这个文件有关的链接,则是一个IP地址位于俄罗斯的电脑用户贴到网上,题目是“奇迹正在发生”。真实气候网站一名工作人员随即发现网站被黑客入侵,删去了该文件,并将这一事件通知了东英吉利大学。两天之后(11月19日),这一文件再次通过一个俄罗斯境内服务器张贴上网,并复制了很多份在互联网上传播。同时还有一个匿名文章为黑客行为辩护,声称气候科学“非常重要,不应该被歪曲”。同时认为上传的文件是从众多通信、规则和文件中“随意抽取出来的”。11月28日,东英吉利大学发表声明,确认学校的服务器遭到黑客入侵,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气候研究小组的数据被盗,包括大约1000封邮件和3000份文件,其中有英国和美国科学家在过去十三年里通过邮件交流的记录。校方说,警方正在对窃取信息事件进行调查,并说不能确认上周以来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的相关文件是否是真的。据校方说,这些文件中总容量为160兆,其中邮件中的大部分都是一些平常的交流。但是媒体报道称,其中也有一些在讨论如何对付那些不相信“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人。这些人一般被称为气候怀疑论者。除了对付气候怀疑论者。邮件中还有一些如何通过阻止意见不同的科学家的论文发表的内容。还有一些是讨论销毁一些不利的数据,以防止根据《信息流通法》,这些信息会让公众知道。
气候门的介绍
“气候门”(climate gate),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一些科学家在操纵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人们的焦点开始转向全球气候变暖的可信度上。这份科学家的名单并未同期公布,有分析指出这一事件或许对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产生一定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是美国 PAO 制 的 一个惊天 阴 MOU 吗?
从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是的
所谓的气候变暖,可分为两种说法,一种是自然现象,一种是人为现象
从自然现象来说,气候变暖确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存在的,因为地球有自己的气候循环周期,比如说,二战后的20几年,气候是变冷的,然后在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气候确实是变暖,接下来,很多科学家说,气候要变冷了,我觉得这些科学家是说中了,反正我们浙江,今年冬天下了三场雪了,往年这现象很少见的。
要说人为现象,这我觉得就是骗局了。下面是我给别人解释的答案,我黏贴给你看看。
全球关注气候变暖的问题,可谓各怀鬼胎。
首先看美国,态度是非常消极的:你发展中国家先减排,我美国视情况而定,不做任何承诺!发展中国家主要看中国!希望中国推动发展中国家的节能减排。
然后看日本等国:宣传给力,吹牛给力,实际做事却未必给力。
再看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世界上最牛的发展中国家是中国,故此,我们以中国马首是瞻,中国减出了成效,我们就效仿。
最后看中国:从实际行动中减排,发展新能源技术,开放新能源领域,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市场投资的渠道和就业岗位……
那么我就说说两个问题
1、气候到底有没有因为人类行为而恶化。
2、为什么发达国家对于节能减排是吆喝多,行动少;要求多,自律少!
气候到底有没有因为人类行为而恶化呢?我的答案是没有!气候变暖也好,变冷也好,与人类活动无关!
电影《后天》里面那位副总统扮演的是反面角色。讽刺的是,他说的句反面台词,居然是我的观点:“教授,我们的经济和环境一样脆弱,请不要动不动就危言耸听!”
我从两点来论述我的观点:
第一点:气候门事件,这一点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怀疑任何所谓气候变暖的数据,就如同我怀疑图瓦卢的海平面总共上升了9.12厘米一样。
我这里大概描述一下“气候门”。哥本哈根会议,采信的是一家名为“东英吉利大学”的研究成果,而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一名俄罗斯黑客窃取英国气候学家之间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内容,也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之间私下的思想交流。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是谎言和欺骗!
随着气候门事件的爆发,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了一组节目,采访了很多知名的气象学家,这些气象学家表示,哥本哈根很多专家学者都是由政客所扮演的,他们本身不存在气象知识,更有甚者,一些知名气象学着更是“被挂名”。(具体你可以去各大视频网站去搜索一下该节目,BBC是个有信托责任的知名媒体,相比较是可信度比较高的)
所以,通过这次事件,便可以看出,我们所得到的气候信息,并非严肃,很多资料都是值得怀疑的。
第二点,完全截然不同的科学依据。
哥本哈根精神的核心,就在于强调一个词,“低碳”,所以碳排放被认为是导致气候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排放出的碳是多少呢?65亿顿每年,这包含了呼吸和开车等全部的人为因素。而每年细菌和落叶腐化过程中产证的二氧化碳大约是1500亿吨,其他还有火山喷发等因素,形成的二氧化碳也远远多余人类活动。
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会不会因为这65亿顿的二氧化碳毁掉地球气候的平衡呢?我觉得这可能性很低。
从研究冰层样本中,是可以计算出历史上不同年份的气温和大气中的碳含量。研究结果是:地球上存在多次冰河期和高温期,但是这和二氧化碳含量的高低有明显的区别。历史上的气温,总是在到达巅峰之后数个世纪后,二氧化碳含量才会到达巅峰,但是二氧化碳到达巅峰后,气温已经逐渐趋于变冷的过程了。
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是,高气温时期,由于气温逐渐变高,所以海洋里大量的二氧化碳被释放,所以才引起了高二氧化碳含量,等到气温逐渐降低,二氧化碳的释放才逐渐停止,直到不释放,最后开始“回收”二氧化碳,所以,气温的高低才会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调,二氧化碳的含量慢慢跟随着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那么从上面得出结论,如果我得到的资料是正确的话,那么气候就与二氧化碳没有关系。
如果是这样,那么气候为什么会冷热更迭呢?为什么会有高温期和冰河期呢?
BBC所采访的权威专家是这么认为的。
宇宙中充满了宇宙射线,这些射线源自超新星爆炸,射线穿越大气层,由于地球表面7成以上都是水,故此宇宙射线大量射入海洋中,催发了水分子之间的分离,挥发为水气进入大气中,大气中的水气汇集成云。
而水气汇集成的云,是非常好的保温气体。太阳辐射射到地面后会反射,如果是在无云的时候,会直接反射回宇宙,但是如果有云,敷设反射的途中,就会被云层拦截住,从新反射回大地,这就起到了保温的作用。
但是宇宙射线的“供应”虽然是稳定的,但是还存在一个因素,这就是太阳风。
太阳黑子爆发,太阳风越强烈。太阳风会吹散地球附近的宇宙射线。宇宙射线少,地球大气中的水气就少,水气少,云层就稀薄,而稀薄的云层就缺乏了保温的效果,地球气候就变得寒冷。
而太阳黑子的爆发,则也有一定的规律。
根据对太阳的观察,直到2000年,太阳黑子的活动不是很频繁,但是最近几年有了较大的活动,我不知道这会不会与火山和地震有关,但是你不觉得今年的冬天有那么一点冷吗?
从历史真实的数据来看,从二战结束,到75年,这段时间,全球气候是逐渐变冷,然后从75年,到2000年这段时间,气候是在变暖的,而从2000年后,尤其是这几年,气候没有继续变暖的趋势,有专家认为,气候已经逐渐开始变冷。(而且从这个数据看出,二战结束后是工业恢复期,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不会考虑到气候因素的,结果是气候变冷,更加表明了二氧化碳与气候冷热无关)
综合上面的说法,我认为,气候变暖的过程,事实上是地球气候一个正常的变迁,从历史上看,地球上有比现在更温暖的时期,就是中世纪,那个时候的世界社会相当的富庶,欧洲大部分的知名教堂都是建造在那个时代,而在中国,正在经历封建社会的巅峰——开元盛世!另外在工业革命时期,是历史上有名的冰河期,当时泰晤士河都结冰的,冬天经常有小贩在冰面上开店。我认为气温的高低变化,就如同一年有四季一般正常
那为什么气候没问题,还要节能减排呢
如果我上面所学到的知识,是正确的话,那么我都能够学习到的知识,那些政治家是没有可能学不到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低碳”的口号呢?
事实上全球气候问题,起源于英国,倡导者是著名的英国首位女性首相撒切尔夫人,因为她在竞选的时候,英国有酸雨的现象,由此她提出了全球环境恶化,保护全球环境的竞选口号,这个口号正好迎合了民众的两个心理,一是二战后,因为原子弹的存在,人类对自身拥有巨大力量的盲目认识,自以为可以摧毁地球;二是对“自己拥有巨大力量”的恐惧,害怕被自身的力反过来毁灭。所以撒切尔利用了这个口号,成为了第一任英国女首相。而此法固然会被各国政客广为利用在各个政治、经济领域,尤其是经济。
世界经济好比一盘水,世界各国就好比托着水的盘子。如果你端平盘子,那么盘子里的各个部分的水含量就是一样的,如果你端不平,那么势必盘子里有一部分得到的水多,一部分地方得到的水少,而以美国为首的大国,就希望,这个盘子能倾斜,自己得到的水多一点。
所以,大国就丢出了“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正义旗帜,并且把这个口号喊的响亮,喊的正义,把环保列为道德的制高点,自己就可以"挟环境这个天子而令不臣”,谁要是不听他的,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来制裁你,而且是师出有名手段还可以非常残忍,就如同中世纪教徒处罚异教徒一样,是可以动用火刑的。你要明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就意味着产量下降,经济发展减缓,你发展的慢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优势就更明显,经济这盘“水”,就会倒向美国这边,美国的“水”自然就会增加了。
美国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战胜国,成功的划分了二战后的经济,其内容是,非洲,亚洲,南美出口原材料,廉价的粗加工商品,由美国为首的第一、第二世界国家(北美、西欧)负责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最终的产品,由本国消化,或者再出口到发展中国家,这当中,原材料的出口已经产品粗加工利润最为微薄,而物流、广告营销、设计、包装、零售利润最为丰厚,所以西方列强国家富庶,我们穷。这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所精心规划的。
但是发展中国家也不见得满足现状,都想办法发展,但是如果发展中国家发展到会破坏西方发达规划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时候,那西方就不会再容忍了。他们精心炮制出了“保护世界环境”这个可以载入史册的惊天大骗局!!
除此之外,还有更现实的问题,美国金融危机之后,产生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如何处理好就业率,是摆在奥巴马办公桌上的大难题,奥巴马本人是蓝领阶层的代表,所以自然是要增加工人的工作岗位,为此,美国打出了两计重拳。
第一击重拳,打向了日本,就是日本丰田事件,美国通过打击丰田及其他日本高档商品,减少了进口高档的销量,降低了美国商品的成本,增加了美国商品的销量和利润,这个不在这里多说,你可以自己去了解下。
第二击重拳,直击中国。由于增加了以汽车业为首的工业不足以满足美国的就业率,也达不到奥巴马许诺的增加300万就业岗位的承诺,所以有必要增加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就把目标定为了节能环保新能源行业。但是美国也要确生产出的节能环保新能源产品有地方可卖,美国就把目标定在了中国。
首先,美国打了一计虚拳,要求人民币升值。
那么人民币升值,对美国有什么好处呢,从表面上看,这是美国为了限制中国的出口,让美国的采购商买中国的廉价商品成本提高,从而把采购目光转回到国内,这样,美国自己的工厂就会开工。
然而,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致命的,人民币只要再提高5~7%,中国工厂就要倒闭,而美国是希望人民币升值30%,这根本就是要中国企业去死。
之后,美国就威胁把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并且成功的说服了欧盟共同给中国施压。
但是,美国所做的这一切,并不是要把中国马上置于死地,他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把中国拖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并且增加了谈判筹码。
果不其然,中国就真的回到了谈判桌上,并且完全照着美国人的思路走。中美达成了以下共识
1、美国不再提人民币升值;2、美国考虑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体制(看清楚,是考虑,而且没说考虑多久);3、有中国出资,美国“帮助”中国制造三座第三代技术核电厂(中国目前已经拥有了更安全更经济的第四代核能产品)。
说道这里,你应该明白了吧,美国的这计重拳,其实是要为美国的节能新能源产品,找个买家,而且是强迫别人买,这个当年英国为了取得在中国的经商特权而打的鸦片战争,本质上没有任何差别。
所以,我的观点就是,所谓的气候危机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对抗,政治家永远是黑暗的,这依然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如果说真的有气候危机,那是指美国为首的经济发达国家,制造气候恶化的假象,来剥削我们发展中国家。事实上,现在社会名义上是要保护环境,而实际上做的是破坏环境,太阳能电板所用材料是多晶硅,这东西在制造过程中是非常破坏环境的,我们的环境危机,真正来源正是这类东西,垃圾围城,水资源污染才是真正威胁我们和自然界的元凶!而不是二氧化碳。
为了保卫我们的经济(而不是环境),我建议大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要做的、我们能帮助国家的地方在于:在同等条件下,我们尽可能去购买国产货,去国内企业、商家消费,让人民的财富留在国内,而不是被外国人赚走。让我们国内企业多赚钱,他们才有条件给员工更多工资,有了更多的工资,才能更加促进消费,振兴中国的零售业,使得中国经济走入一个良性循环,这样我们的经济才会更发达,我们每个中国人才能受惠,我们的国家在对外谈判上,才有更多的底气!! 至于环境,我只是希望政府能尽快解决水资源污染和垃圾围城!
诺奖背后的故事——气候变暖是阴谋论吗?
10月5日北京时间17时45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分别授予了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以及乔治·帕里西,他们为人类更好地理解复杂系统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其中,真锅淑郎和克劳斯·哈塞尔曼的主要贡献,是对地球气候的物理建模、量化可变性和可靠地预测全球变暖。
恰好国庆七天,北京阴雨绵绵,宅居在家,可以好好回顾一下“气候变化的那些事儿”。
回看三十年,共识终难圆;一把辛酸泪,满纸荒唐言。
关于“人类行为能否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由来已久。
透过科学家、公益组织、政治家的呼吁和新闻媒体的广泛报道,逐渐试图凝聚如下共识:
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地球上越来越广泛的活动,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大幅提升,成为全球气温持续上升的主因;如果全球变暖趋势无法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很有可能导致全球降雨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现象,最终的结果是既破坏了现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会威胁到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世界各国进行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的谈判。其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2年通过联合国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1997年签订)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一条“定义”中,规范了公约中所称的“气候变化”,是指 除了被观测到的自然变化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 ,在后来的实践中,人们所关注的气候变化往往特指“全球变暖”。
自此,地球气候的自然演变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化被加以区分。“人类活动是否能导致地球气候变化”,也成了很多砖家、民科和政治家的争论对象。
1998年,著名的“曲棍球杆曲线”问世,它直观地展示了20世纪全球气温与工业文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工业革命后全球气温的急剧上升,成为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2001年)证明人类活动是全球气候变暖主因的“铁证”。
另一方面,“曲棍球杆曲线”的批评者们,分别从“曲棍球杆”的头部、中部和把手部分提出了挑战。 批评者们往往采用不同的数据源,如全球的卫星与探空资料。卫星观测及探空气球都是观测的大气温度,而现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的是英国琼斯等建立的由陆地气温及海面温度综合得到的全球地表温度序列。 无论如何,在批评者们锲而不舍的猛烈攻击下,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将“曲棍球杆曲线”撤了下来。
关于全球气候问题的争论,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前后达到巅峰。导火索是“气候门”事件,简介如下:
2009年11月,一名电脑黑客入侵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电子邮件服务器,窃取了英国气候学家彼此交流的上千封电子邮件,并由此窥探到过去十几年里气象专家们私下的思想交流。
黑客把电子邮件公之于众,并声称从邮件中可以看出,这些气象专家的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以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换句话说,人类活动影响气候这一说法,也许充满了谎言与欺骗。
该事件让反对“人类影响气候”说法的人感到非常兴奋。这一事件也在全世界引起广泛探讨和争论,并被媒体称为“气候门”。
英国独立调查人员前后用了六个月彻底调查了外泄的电邮后证实,科学家是清白的,这些电子邮件无法证明他们存在篡改数据的行为,即科学家们未刻意夸大全球气候变暖趋势。
但这次发生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前不到一个月的“气候门”事件,确实狠狠打击了负责组织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IPCC的公信力。 从此,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阴谋论”甚嚣尘上,慢慢从另一条路径塑造了公众对于气候问题的认知。
时至今日,当我们在某乎上搜索部分公众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就会发现阴谋论者占据了半壁江山,其中还不乏经过认证的专业人士。
在上述背景下,全球减排第二承诺期(2012-2020年)的谈判过程艰难,事关核心利益,自然少不了各国政府、龙头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等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激烈博弈。
从人们对于“全球气候问题”的争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形成有效合力的前提是达成多方共识。
如果说在20世纪末,由于气候变化系统的复杂性和数据的不完备,科学界并未针对全球变暖的相关事实和温室效应的机理等重大问题完全形成共识。那么在21世纪,阴谋论的兴起则是与资本及政治集团的利益和民众科学素养的水平难脱关系。
然而政府层面的共识,终归是以全民共识为基础。当公众们面对繁杂错乱的爆炸信息而无所适从时,简单好记的阴谋论就会乘虚而入。存在偏斜的观念一旦在脑中落地生根,再想通过科学的推广与普及重塑认知,难于上青天。行为和观念上的路径依赖根深蒂固,就像人们一旦享受惯了汽车的便利,也就很难选择去乘坐公共交通。
我们往往存在一个幻想,科学与政治应该泾渭分明,各不干涉。现实往往事与愿违,纵使某些大学管理层坚持独善其身,也难逃思想的渗透和资本的诱惑。
于是,利用不同的数据源,有选择性地提炼出研究结论的现象并不罕见。就算是同一份数据,也可能由于缺乏不同数据源之间的相互验证而得出带有偏见或故意为之的论点。逻辑完备的“证据链”,往往如同海市蜃楼般虚无缥缈。
“不作恶”说来简单,当海量的数据和巨大的利益置于眼前,人性才是真正被审视考察的对象。
更何况气候问题是全球议题,所牵扯的国家众多,权力的不平等随处可见,背后蠢蠢欲动的资本集团更是虎视眈眈。 从全球联合抗疫的艰辛经历,不难体会到一个苦涩的道理——我们虽然同在一个地球,却并未共享同一份现实。
公众的共识虽然是政府间共识的基础,却也同时受到媒体宣传的巨大影响。而这媒体背后的力量,何其混杂,在自媒体时代更是混沌难辨,令人抓耳挠腮。
看着窗外连绵不绝的雨,我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电影《2012》中洪水滔天的场景——不知陆地化作无边海洋时,自己能否分得一张皱巴巴的方舟船票。
今年物理学诺奖的颁布不仅是复杂系统的春天,也重申了人类行为对地球气候影响的真实性,给为人类脱罪的反智言论沉重的一击。可以预见的是,负隅顽抗的阴谋论者是必然存在的。
气候问题是个全球议题,倘若无法在温室气体排放前10的国家之中达成共识,则一切单方面的努力都是空中楼阁。
碳中和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加迫近,并非一句轻飘飘的口号,而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承诺,更是事关生死存亡的奋力一搏。